江湖论剑---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之比较
点击上方蓝色小字↑↑↑------“干细胞者说”,选关注,即可订阅本科普号。本刊号部分资料来自网络。
我是一个酷爱健身的人
热衷于
咀嚼肌群的锻炼
间充质干细胞(MSC)最先在骨髓中被发现,并广泛分布在人体里,比如骨髓[1]、脐带[2]、脂肪[3]、脐带血[4]、羊膜[5]、(胎盘)绒毛膜[6]、牙髓[7]、胸腺[8]、滑膜[9]、胎儿血和肝脏[10]等。虽然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能符合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(ISCT)制定的最低标准(定义),依然有不少研究的结果提示不同组织来源的MSC具有某些差异性,主要体现在MSC的增殖速度、分泌的细胞因子谱和免疫调节能力。
MSC对损伤的组织进行修复,不在于其分化为组织器官的细胞(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能涉及分化机制),而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,减少炎症、减少组织细胞的凋亡、消除纤维化、促进内源性组织器官的干祖细胞的增殖,从而达到修复组织器官的效果[11-16]。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不同来源MSC在含量、增殖能力、免疫调节能力和分泌细胞因子谱这4方面的差异。
根据成纤维细胞克隆形成单位(CFU-F)实验,骨髓MSC的含量大概占单个核细胞
(MNC)的0.001%~0.01%[17, 18];而胎盘羊膜和脐带MSC占约单个核细胞的0.2%~1.8%[19]。另有研究显示从羊膜和脐带分离到的单个核细胞中,MSC的含量高达80%-100%;但是从脐带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只有8%是MSC[12]。
脐带血中的MSC数量极少[20],导致了从脐带血中分离并能培养成功的概率只有5.7%-10% [21, 22],比如一研究小组分离118份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(MNC),只有11份能培养出MSC[21];甚至有研究提示这些极少的数量经常是检测不到的,无法进行体外扩增[23, 24]。
目前不清楚MSC在单细胞脂肪消化液中的比例是多少,但是有相关研究提示其含量不超过50%,而且这50%中还包含内皮细胞、脂肪基质细胞[25]。
有意思的是,有实验室在羊水中检测到MSC的存在,3-6个月的胎儿羊水中也存在MSC[26, 27],随着孕期的增加,羊水中的MSC数量不断下降,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后,在羊水中检测不到MSC[27]。羊水中的MSC占单个核细胞的0.9%-1.5%,其含量略高于脐带血[28]。但这种来源(胎儿早期羊水)很容易引起伦理问题,不适合作为常规获取途径。
即使是脐带来源,脐带的不同部位(脐带膜、脐带膜下层、脐带血管周、华通氏胶)的MSC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;华通氏胶(Wharton's Jelly)的MSC含量最多,增殖能力最强[29, 30]。
不同组织的MSC增殖能力有差异
骨髓来源的MSC研究得最为广泛,因此骨髓MSC常常是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做比较研究的参照对象。
脂肪MSC和骨髓MSC分离后的P1代细胞长满均需要15-22天左右的时间[31],但是脐血MSC长满需要30天[32]。P1代以后,羊水MSC的倍增时间(细胞数翻倍需要的时间)为1.6天,而骨髓MSC的倍增时间为3.75天[28];脂肪MSC的增殖能力接近于羊水MSC,依然优于骨髓MSC的倍增时间(约44小时 Vs 约76小时)[33]。。也有研究显示,在细胞培养3代之前,人脐带血管周MSC的增殖能力和人骨髓MSC没有明显差异;但是从第7-14天之后(3代以后),脐带血管周MSC的倍增时间明显短于骨髓MSC[34]。脐带MSC的倍增时间短于胎盘MSC,显示出脐带MSC优于胎盘MSC的增殖能力[35]。
和脐带、脐带血、羊膜的来源相比,相同代数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最弱[12]。而克隆形成能力可以作为评价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的比较重要的指标[36]。
在相同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,骨髓来源的MSC只能扩增到第10代,脐带、脐带血、羊膜来源的MSC也只能扩增到12-14代[12]。甚至有实验室能做到脐带MSC的培养能有效扩增到40代,依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[37]。
细胞核型分析显示,骨髓MSC在培养至18代的时候出现了染色体异常和端粒酶缩短[38],而脐带MSC在培养至30代才出现染色体异常[39]。不管MSC来源于何种组织,其均未发现在体外扩增多代数后出现基因突变具备肿瘤细胞的特性。
MSC具有年龄特性,随着年龄的增长,骨髓MSC的数量和增殖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[40-42]。因此,很容易理解为何胎儿组织(包括脐带、脐血、羊膜、羊水、胎盘等组织)来源的MSC的增殖能力强于成人组织(包括成年人骨髓、成年人脂肪等)。
有意思的是,性别也会影响到MSC的大小和增殖能力。女性骨髓MSC的细胞直径为20.9±0.8μm,其倍增时间约为3.3±1.9天,而男性骨髓MSC的细胞直径为22±1.1μm,其倍增时间约为5.0±3.7天[43]。
脐带膜MSC比骨髓MSC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强的免疫调节作用[44],而且炎症环境能提高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LA-DR的表达(约12%)[12]。给予TNF-α和IFN-γ刺激,骨髓MSC上调HLA-DR的表达,而胎盘、脐带和羊膜MSC的HLA-DR的低表达不受影响[19, 44, 45]。但也有研究显示IFN-γ对脂肪MSC和骨髓MSC的影响没有差异,低浓度(25-50ng/ml)IFN-γ促进MSC的HLA-DR表达,高浓度(100-500ng/ml)IFN-γ反而下调HLA-DR的表达和促进IDO的分泌;但是常规培养的MSC并没有表达IDO(IDO发挥免疫抑制作用)[44]。但是机体内,IFN-γ局部浓度能否达到100-500ng/ml?
HLA-DR的提高,意味着MSC的免疫原性提高了,机体免疫系统的抗原提呈细胞识别这个高表达HLA-DR的MSC后,提呈给T细胞进行杀伤清除。HLA-DR的高表达,导致了机体清除MSC的速度加快,MSC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缩短,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。但是炎症环境不能提高脐带、脐带血、羊膜的来源的MSC的HLA-DR的表达[12, 46]。根据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标准要求,HLA-DR的表达不能高于2%[47]。
脐带和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(抑制率分别为80.6%± 4.2%、85.6%±1.2%)明显优于骨髓来源(69.3%±4.7%)和脐带血(44.8%±4%),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最差[12]。脂肪MSC的免疫调节能力也明显优于骨髓MSC[48, 49]。和骨髓MSC相比,脂肪MSC对树突状细胞(DC细胞)具有更强大的调节能力,包括促进DC细胞增殖和分泌IL-10的能力,下调DC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、CD86、CD83的表达,抑制DC细胞的分化成熟[48]。
MSC(P2代)和CD3+T细胞1:1共培养实验中,和对照组(没有MSC组)相比,骨髓MSC和脐带血MSC抑制CD3+T细胞增殖效果明显,分别为48.2%和42.9%,而胎盘MSC只是轻微抑制CD3+T细胞增殖(77.0%)[50]。
脐带血MSC分泌更多支持造血的细胞因子,因此支持造血干细胞克隆形成的效果优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[23, 51]。不过,也有研究显示骨髓MSC促进造血干细胞克隆形成的能力优于脐带血和脐带来源[12]。脐带MSC分泌的细胞因子(G-CSF、GM-CSF、HGF、IL-6、IL-8、IL-11)远高与骨髓MSC,但是骨髓MSC分泌VEGF的量高于脐带MSC[52]。脐带MSC高表达HGF而低表达VEGF的现象在另一独立的实验室得到进一步的验证[19]。这说明骨髓MSC在促进血管新生方面比脐带MSC有一定的优势。
在基因水平,脂肪MSC表达BDNF的量高于骨髓MSC,但是骨髓MSC表达更高的NGF[33]。商品化的骨髓MSC和脂肪MSC有相似的增殖能力和趋化能力,但是实验室培养的不同个体的脂肪MSC的增殖能力和趋化能力却出现明显的差异[53]。
目前,MSC常见于4大组织来源:骨髓、脐带、脂肪和羊膜。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,大致能得出一些结论:①MSC在组织中的含量(细胞丰度):脐带的含量毫无疑问为最高,羊膜和脂肪次之;而脐带血中含量极少,导致检测不到之事常用发生;②MSC增殖能力:优于MSC具有年龄特性,脐带和羊膜来源的MSC具有明显的优势,脂肪和骨髓次之;③免疫调节能力:脐带、羊膜和脂肪来源的MSC优于骨髓MSC,而胎盘MSC的免疫调节能力最差;④分泌细胞因子谱:脐带MSC分泌细胞生长因子的总量明显高于骨髓MSC,但是不同来源的分泌细胞因子谱有明显的特点;⑤由于具有来源获取方便和高增殖能力等特性,能培养获得大量的MSC细胞数足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,使得脐带、羊膜和脂肪最适合作为MSC细胞治疗的组织来源。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,不同的实验室、不同的分离方法及不同的培养体系,均可导致MSC的实验研究结果出现不一致性[54],如下图所示;即使是相同的来源,不同个体之间的间充质干细胞也出现功能上的异质性[53, 55]。
因此,我们必须对目前的研究结果和结论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,不排除将来的某天培养技术的突破,可以抵消组织来源的差异所导致的MSC功能的差异。
MSC的迷人在于她总能给我们一些惊喜,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这些惊喜背后的谜团。
— END —
本文最早出自“间充质干细胞”微信公众号,作者东海先生。
论剑系列科普:
干细胞者说
- 科普 情怀 责任 -